欢迎进入无为徽银村镇银行官方网站!
人才招聘 |  2024年07月19日 |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徽银要闻详情
  • 一双泥鞋 一扇门 ——记无为县“农民行长”郑斌(转)

    •         在无为县徽银村镇银行的行长办公室里,有一双常沾泥土的鞋子,有一扇常开不闭的大门。
               这双不干净的鞋,带着该行执行董事兼行长郑斌走遍无为县大小几十个镇村。其中,有建设成果丰硕的美好乡村,也有土地贫瘠生活艰难的贫困村;
              这扇关不上的门,引来全县各行各业的声音在此聚集。有和同行们交流前瞻性经济的声音,也有和草根创业者探讨怎样防治自家小麦病虫害的话题。
              员工们这样说——
              “有时候,在单位一开完会,行长就会带着我们下去接着开。他说,农村,永远是最好的会场。”
              “行长办公室永远是最热闹的。有的农户也是我们的客户,他们会拉上行长,有时候一谈就到半夜。”

      金融大船的掌舵者

              对于企业而言,这位特殊的行长是金融大船的掌舵者。
               2010年,初来无为担任徽银村镇银行行长的郑斌白天带领员工跑市场,晚上认真研究,谋划思路。
              “再忙,他都会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跑完市场、乡镇后,哪怕半夜,他都会坐下来研究。”在这位行长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专门摆放期刊书籍的桌子,关于宏观经济、县域综观经济、三农的期刊,成摞地摆放在那。每天,他都会抽空学习,并在他厚厚的笔记上记录。
              经过认真调研分析,他把大船的航向定位为——“扎根县域、服务三农”。
              “基于本地化、小型银行的特点,我们通过市场细分,把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银行不太重视的‘三农’客户和小企业,重点服务信誉良好而资金困难的农村创业青年、农村小能人等客户群体,努力打造精品农村社区银行。”郑斌这样介绍他们的市场定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竞争优势,郑斌带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在开业当年就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成为全省最短时间内实现盈利的村镇银行,并迅速跻身全省村镇银行前列的名单。
         
               不久后,郑斌便带领全行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一是让农民周边就有网点。加快推进机构网点下沉,他们在各镇村布设了5个网点和40多个村金融便民服务站,将结算、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送到农民身边的同时,就近接受农户贷款申请,快速投放。二是让农民身边就有服务。成立了专门的农贷团队、微贷团队,积极引导员工到基层工作,确保直接服务农村、农民。三是让农民需求得到满足。该行与美国专家合作,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农贷技术,结合农村主体季节性、地域、民俗等特点,将农贷产品模块化,由农户自由组合;开发微贷、农民工住房按揭贷款,支持农民进城创业、安居;开发危房改造贷、金榜题名贷等,缓解建房、就学等压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仅2016年以来,全行涉农贷款投放总额就达到14.1亿元。
              水养鱼,鱼活水。“农民是我们发展的源头。”经过几年的发展,无为徽银村镇银行成长:截至2016年末,全行资产总额30.5亿元,负债总额28.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7.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2亿元,成立以来累计缴纳税金8677万元。
              “事情干不完,他就闲不住。”和郑斌并肩作战十余年的 “老战友”燕宗周这样评价。
       
       
      农业发展的“聪明人”
       
          
              对于农民而言,郑斌是农业领域的懂行人、聪明人。
              “莲藕分很多种,专门在田地里种的是田藕,水很浅;在深水塘里的藕是塘藕,一般的说法是‘田九塘七’, 田里种的藕是9个孔,而池塘里的藕是7个孔。藕的孔数不一样,口感也就不一样。”和藕农们交流起种植知识,郑斌毫不含糊,“日本的食用藕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引进,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口味进行分类加工,再精细化投放市场,这比粗放式经营的收益多很多,也为我们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个范本”。
               郑斌的农业经,是从他厚厚的笔记中总结出来,更从他满脚泥巴的一线走访中得出。每得点闲,他便换上鞋,到村民家挨家挨户敲门“取经”。“我们的立行之本是‘立足县域,服务三农’。而农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农作、生活经验丰富,很多问题,他们都会倾囊相教,朴实、真诚、热情。”
              一次次的走访,让郑斌感到暖心,而农民的实际情况,却无法让他安心。他看到,偌大的农村土地上,依然有很多因为一场大病便积贫积弱的家庭,依然有很多因为一次天灾而一贫如洗的家庭。他想过直接捐款,可村书记告诉他,捐款,可能只是解个别家庭的一时之急,放在扶贫脱困的长河里,只能是杯水车薪。
              郑斌开始思考,扶贫,不能只是短期救济,想帮助农民摘“穷帽”,就得彻底拔“穷根”。
              自此,郑斌便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扶贫法则”。他将金融精准扶贫与业务紧密结合,发挥金融杠杆的引导作用推动农民尽快脱贫。徽银村镇银行开始扩大农贷资金投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信贷规模,让普通农民的创业、发展免去资金之忧;在对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信贷投放时,将其贷款规模、定价等与贷款对象雇佣贫困户劳动力相挂钩,把贫困户与优势企业紧密粘合在一起,想方设法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行支持发展草莓、葡萄、蒌蒿、秋葵等种植业及青虾、水蛭、螃蟹、淡水鱼等养殖业3.3万亩,户均增收近2000元;县域各类经营主体吸纳周边3000多贫困人口打零工,年人均增收可达6000元。引导输出贫困人口1200人到企业务工,年人均收入可达3万元。
       
      眼光“独到”的好人
       

              对于创业者而言,他是投资眼光“独到”的好人。
              丈夫意外离世,身负巨额外债,并毅然接手丈夫事业,用瘦弱肩膀挑起生活重担的“中国好人”谢书芳,成为无为县和江城人民共同的骄傲。在天降横祸的当口,面对山高坡陡的2700亩山林,这名柔弱的村妇也曾以泪洗面,甚至有人想要低价收购这片在夫妇二人奋斗下已初具规模的山林。
              “当时,谢书芳近乎崩溃地找到我们。要不要低价转卖,她也很摇摆。毕竟继续开山的担子,对她来说,太重了。”郑斌回忆道。耐心聆听完谢书芳的事情后,郑斌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一群人,一起来到谢书芳家承包的山林,免费帮她进行估值。“后来我们给她分析,这片山林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收购价。如果她愿意重新站起来,我们愿意为她提供无息贷款,并提供技术支持。”
              “不能让山场荒了”,谢书芳从此擦干了眼泪,再次上山。在徽银村镇银行一次次的跑动交流之后,谢书芳又在山场散养了几十头黄牛和几千只土鸡,开发了8亩鱼塘养鱼,发展起生态循环农业,年收入20多万元,山场总资产增至2000万元。2012年,她还和种植户们协商,注册成立了晖芳林业合作社,共同把“绿色银行”做了起来。从那以后,她也成了郑斌办公室一名常跑的熟人。
              三农金融服务,从劳动力成本、经济成本来说都非常高,经济效益却偏低,不少人劝他:“干嘛要这么累,不如垒几户大企业,一户顶农民几百户。”郑斌便这样回答:“我们是村镇银行,村镇就是我们的根,服务农民就是宗旨和使命。”这些年来,他也凭着自己的这股韧劲,硬是把这个看似亏本的买卖做得有声有色。
              此外,郑斌还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无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及其他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力度。仅2016年春节前,他就组织员工走访了全县12个乡镇、63个行政村(社区)、189户贫困群众,累计捐助慰问金83360元,并送去了春联、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每年捐助10万元与县无为中学结成捐资助教帮扶对子;组织开展“小蜜蜂”大学生假期支农惠民宣传体验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部分学杂费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认真开展“送温暖”、“慈善一日捐”等活动。他个人也每年坚持献血800毫升,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几年来,郑斌带领的村镇银行已累计向社会捐助慰问品、慰问金近500万元。
              如今,在郑斌的带领下,无为徽银村镇银行这条大船已经越驶越远。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银监会“全国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等媒体多次对该行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三农工作进行了报道。他个人也先后荣获“芜湖市年度经济人物”、“无为好人”等荣誉称号。然而,在员工眼中,他依然是个认真刻苦的领头人;在农民眼中,他也依然是那个大门敞开,可以无话不谈的合伙人。那双鞋,也依然,满是泥泞。
       
       转自:无为发布